西安将开启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公办教育

系统核算人口结构、整体规划学校布局、统一调配优质教育资源……西安市委、市政府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增学位、强队伍、促改革、提质量、优服务,西安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迈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西安市教育局局长贾轶昊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公办学位,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公办教育资源。”

打造一流品质学校新集群

长安一中实验学校位于西安市长安大学城,今年9月刚刚投入使用。这所新建公办校占地44668方米,总投资3.27亿元,可容纳学生1950人。作为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市级重点项目,今年共有29所新建学校在长安区落成。

为了扩充学位,西安教育与时间赛跑。三年行动计划,西安市在前两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的78.6%,累计投入370亿元。今年秋季开学时,143所新建学校投入使用,共新增学位13.04万个。

如此大的建设规模,如此快的建设速度,对于西安的教育人来说,并非易事。

责任联包,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军令上墙,列出“作战图”和时间表,各单位、部门立军令状,正排工序,倒排工期;规范运行,晒进度、比做法、亮成绩;高位推进,打造硬件强、软件优、环境美的一流品质学校新集群……

“教育面前无难事。我们要用心、用情,把教育工作做好。”贾轶昊说,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建设教育强市纳入“十项重点工作”。每月专项调度推进,要求选最好的位置、配最好的硬件、聘最好的校长、招最好的老师、办最好的教育,全市形成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

一年新建50所学校的“教育奇迹”,就发生在西安市高新区。

在2018年9月之前,高新区只有2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此后,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的规划,高新区托管了西安市三区一县12个镇街,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258所。为了提升区内基础教育的整体水,高新区进行整体布局,规划三年内新建50所学校。

“但是,三年的建设周期太长,老百姓等不及,孩子们更等不起。我们决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步到位,把三年的建设任务一年完成。”如今,西安市高新区教育局局长饶小华站在自己走过无数遍的高新一中实验中学的操场上,环顾四周,一年来学校开工、建设的场面历历在目,回想起校长们的付出与汗水,她难掩激动。

饶小华说,校长们接手刚建成的学校后,都要亲自做最后的调整和布置,他们起早贪黑,每天在工地上跟工人们一起吃盒饭、睡纸板。他们如此投入,就是为了让学校的硬件更加符合教育需要,更加符合孩子们成长需要。

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打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组合拳,大投入建设学校、大规模招聘教师、大力度深化改革、大范围扩优促均。贾轶昊说:“西安教育从过去的补短板,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多措并举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中午1点30分,小学生们穿着校服、背着水壶,三三两两快步走进西安市宏景小学。这所崭新的公办小学是西安北郊家长们口中的“家门口的优质小学”,学生们可以选择中午回家吃饭、午休。

长安区位于西安南郊,集中了30多所高校与20多个科研院所。如今,长安区正在打造“大学城+公园城市+教育集群”的全过程教育园区。长安区教育局局长李鹏程说:“我们要让基础教育成为大学城校地融合、共荣共生的新动力和新纽带。”

“下力气补短板、还欠账。”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程军安介绍,年来,西安市政府从“根”上寻找问题,将学校布局不优、学位总量不足、管理体制不顺、优质资源不多、公办学校活力不足等阻碍教育优质发展的根源问题逐个破解。

与此同时,西安市的教师招聘和培养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2020年西安市招聘教师7833名,2021年招聘教师8019名。两年累计1.5万余名教师的加入,为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打牢了基础。

“我们的教师100%是本科师范类毕业生,50%以上是硕士研究生,80%以上有过支教经验……”作为一所新建校的校长,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校长金梅经过层层筛选,选取了一批优秀教师成为十七小的新生力量。

强师德、重培训、提能力,西安市教育局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引领作用,建立“骨干、卓越、教育家”型教师梯队,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惯。”在长安区第三小学,校长何鸽介绍,这是她在这所新建学校立的第一个“规矩”——抓学生的惯养成教育,教师要先写好“三笔字”。学校为每个班级准备了3块小黑板,教师每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晒板书”。

与此同时,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管理全过程,是教师培训的必修课。

“我们学校的第一次教职工大会就是在工棚中召开的。我们要让每一滴汗水‘落地生花’。”高新第四初级中学校长万江说,新学校建设中,教师团队一起奋斗,新入职的教师跟他一起坚守在学校工地。

师资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软件”工程。在西安,教育“软件”比“硬件”更硬。

年来,西安市教育局通过简政放权,推进教师区管校聘、职称评审权下放等12项人事制度改革,公办教师、校长园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日益浓厚,公办学校的精气神不断提振。

“名校+”做大优质教育规模

到高新第四初级中学担任校长之前,万江在高新第一中学做学生管理工作。他的“导师”正是高新第一中学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王淑芳。

“新建校的校长,都有‘名校’基因,在老校长的引导下,他们干劲十足,你追我赶,一群人一起在奔跑。”饶小华边说边走向另一位校长郭戈,向记者介绍这位从高新第一中学初中部走出的新建初中校长,“他当过21年的班主任,做过8年的年级组长,还做过教研组长和教务主任,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真教、真帮、真落地、真创新,“名校+”工程,让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多学校辐射。正如王淑芳所说:“真正的名校,不是将自己的围墙越筑越高,而是为更多的孩子开路架桥。”

“赢得的是荣誉,承担的是责任。铁一中‘名校+’教育联合体跨区域覆盖全市7所公办学校、3所民办学校,我们希望把铁一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全市,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铁一中校长庆群说。

碑林区创新实施优质辐射、优质发展、优质特色、优质提升“四优”工程,对内做大优质教育规模,构建了“三纵两横”网格化多片均衡分布的优质教育格局。

“碑林区是教育大区,名校众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辐射带动更多的学校成长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碑林区教育局局长冯洁说。

西安高新一小教育集团由12所学校组成,其中民办学校3所、公办学校9所,共有296个教学班、12000多名学生、800余名教职工。作为集团校长,刘英明让自己培养多年的教育管理者们成为星火,点燃更多人的教育梦。

“我们赋予各校的校级领导两种身份,一是学校人,二是集团人。”刘英明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新教师会教学,让新干部会管理,让新学校会发展。”

年来,长安区也采取“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集团化办学”等模式,组建“名校+”100余个,实现对公办学校全覆盖。作为一名从“名校”转入新岗位的管理者,长安一中实验学校校长强军也在延续着长安一中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团队探索适合新学校的发展机制。

“+校”一年变“名校”,这句话在西安的家长圈传开。如今,乡村学校变强、城区学校更优、城乡教育联动融合发展,在西安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把教育公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贾轶昊说,随着市委、市政府对群众的各项教育承诺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委、政府抓教育的决心和力度,享受到了教育强市建设的阶段成果,满意度不断提升。

(记者 张东 董鲁皖龙 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