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热讯:锚定新发展 荆楚换新颜

湿地保护 生态修复环境好

本报记者 田豆豆

盛夏7月,荷花盛开,莲叶接天;芦苇无边,随风摇曳。在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沉湖国际重要湿地,蓝天白云下,水鸟穿行其间,自在飞舞。


(资料图)

“看,这是水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观鸟爱好者叫它‘凌波仙子’。”巡护、观鸟,是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的日常。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湖北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4万亩,是很多珍稀水鸟的栖息地和越冬地。然而10多年前,这里水质最差曾达到劣Ⅴ类。

近两年,武汉市投资1.2亿元实施沉湖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项目,疏通水系、保育原生植被、修复退化湿地。“原来只有10个人,现在加起来有56人。”冯江说,保护区还添置了巡查车(船)、无人机等新设备,建成水文、水质、气象、野生动物等智慧监测系统。

蔡甸区芦苇管理总站站长李胜斌介绍,总站过去主要工作是保育、收割芦苇,将芦苇卖给造纸厂。“现在,我们从经营开发者转变成了保护者,共同承担巡护沉湖湿地的责任。”

被誉为“百湖之市”的武汉,近年来持续开展对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0个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6月,武汉市成功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举办。主动作为,自觉保护好修复好湿地,是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从2016年开展重点区域鸟类监测至今,武汉共新增54个鸟类记录,鸟类总数达44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9种。

社区医疗 看病就在家门口

本报记者 李 霞

在湖北十堰市茅箭区二堰街道源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岁的居民常国庆谈起社区医疗,赞不绝口:“这里的医疗服务和设施,不比大医院差。”

常国庆患有肩周炎,以前常去十堰市太和医院挂专家号。现在,太和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紧密医联体协议,在社区共建了多个特色专科。太和医院党委书记罗杰介绍,运用远程协作系统,三级甲等医院医生和社区医生实现了云上医疗信息互联互通。

十堰市积极推进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紧密型医联体,通过把大医院“开”到家门口,把大专家“送”到家里来,为社区百姓提供更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紧密型医联体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诊疗服务,缩短了患者就医时间,减轻了患者费用开支。”十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彭力说。

2020年5月21日,十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医联体(社区医院)建设补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短板的实施意见》,提出太和医院、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武当中医四大医疗集团与13家二级医院签约合作、对口帮扶4家县级医院、协议管理城区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人才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信息互通、检查互认、技术互用、服务衔接的医疗集团,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十堰市已组建县域医共体7个、专科联盟29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6个,医联体覆盖医疗机构总数165个。

非遗文化 传承释放新活力

本报记者 范昊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夜幕降临,伴随着《离骚》的吟诵和变幻的光影,古老的屈原祠被逐渐点亮……今年端午节前夕,湖北宜昌市秭归县,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一场大型原创音舞诗画《楚辞里的中国》惠民演出精彩上演。

秭归是屈原故乡,2009年,由“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共同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做好传承与保护,秭归县近年累计投入超3000万元,扶持培育端午习俗生产性传承保护项目32项,扶持端午制艾传承人23人、培养绣娘1237人,研发非遗手工制品、文化旅游商品145件。

从端午习俗到节庆活动,从非遗保护到课堂教学,近年来,宜昌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文化交流、文化价值转化等工程。

2021年,宜昌市明确提出:“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

聚焦这一目标,去年8月,宜昌决定建设集合屈原文化研究、传播、教育、展示、论坛等多项功能的屈原文化公园;去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宜昌合作共建的屈原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积极推动屈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让孩子们争做“求索少年”。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近期将在宜昌举办,探讨屈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近年来,宜昌加大对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传承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扶持培育力度,加强端午文化工艺品等创意研发。“我们立足非遗技艺‘牵花绣’和艾草等端午元素,发展特色手工刺绣产品,带动200多人就业增收。”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手工基地创业带头人谢蓉说。

新能源车 转型跑出加速度

本报记者 范昊天 本报通讯员 江伟兵

“新能源车环保安全,无人驾驶又快又稳!”7月8日,在湖北襄阳市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市民黄女士带着孩子登上“绿洲号”新能源观光车体验。

行走襄阳,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截至2021年,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4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突破1400辆、新能源物流车突破8300辆。襄阳腾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吴有龙说:“公司主打新能源客车,去年实现产值2.03亿元,今年订单不断,预计产值达6亿元。”

近年来,襄阳加快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013年,襄阳被认定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2016年,下线首款纯电动轿车;2019年,提出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加快襄阳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出台,设立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专项资金。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富杰介绍,襄阳现有新能源汽车企业50余家,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企业及院所40多家,拥有近200项专利和实用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通勤、环卫、物流领域的L4级无人驾驶车辆装配下线;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建设集检测认证、智慧体验、新技术应用等于一体的智慧科创小镇……在襄阳,一大批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项目正在快速实施。

2021年,襄阳新能源汽车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215.8亿元,同比增长36.9%;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43万辆,同比增长105.5%。“我们将积极探索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创新体系、产业体系,争当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襄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红色资源 带动老区启新篇

本报记者 吴 君 本报通讯员 沈红星

7月的大别山,满目青翠,湖北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人声鼎沸。“我们全镇有3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有各地的党员自发来这里参观学习。”七里坪镇党委书记阮元兵介绍,今年上半年,镇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已接待学员超5000人次。

七里坪镇是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传承红色基因,做好红色资源文章,七里坪镇的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建设八一村、盐店河村两个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打造红色街区。

黄冈是一片红色热土,全市红色遗址遗迹达1017处。黄冈一直将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作为工作重点,2017年出台地方性红色文化保护法规《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

为了把红色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黄冈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齐抓红色资源,建立完善652处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推进国家、省级11个红色美丽村庄硬件升级、产业振兴,这些村庄2021年的村集体收入平均达23.8万元。“努力活化利用这些文化和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带动老区谱写出新的发展篇章。”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建学说。

“去年,我们接待游客41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5亿元。”王建学说,下一步,黄冈将继续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为契机,推进“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