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焦点:这个暑假,我们“交换”故事①︱我的Summer Exchange

开栏的话

暑假过半,而对留学生们来说,故事也许才刚刚开始。

异国他乡,你正在夏校积攒学分、还是在欧洲旅行?


【资料图】

回国故乡,你是在城市体验实习、还是在乡间田野调查?

也许还有很多新鲜可能。

来,我们“交换”故事,交换的密码是“兴趣”,交换的答案是“经历”。它们刻录在暑假,也收录进年轮,是青春的放胆体验,也如夏天无遮拦烈日的酣畅。

欢迎分享你的暑假故事,过去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在评论区留言互动,或发送至邮箱english@jschina.com.cn,你将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哦!

今天的故事讲述人是留学期间曾有两次暑期交换经历的蒋楚嫣。

作者简介

蒋楚嫣,1998年6月2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学习英语和哲学双主修,在纽约大学学习新闻学。作品曾经发表在New York Daily News (纽约每日新闻)、Salon.com、Modern Luxury、Bedford+Bowery、Pavement Pieces, 内容覆盖调查性新闻、种族问题、生活方式、美食、和小型企业。擅长多媒体新闻,包括视频、音频、摄影和文字。

2018年暑假,我先后在牛津大学学习了莎士比亚课程,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学习了当代哲学伦理和心灵哲学课程。这两次暑期交换,我至今记忆犹新,改变了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

夏校的准备阶段

暑期交流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奈何之前缺乏了解暑期交流的途径,加上年龄比较小,爸妈不放心我孤身在外。后来,我到多伦多大学读本科,学校有很多夏校项目,一种是直接在对方的学校上课,拿对方的学分,再转回多伦多大学,叫暑期交换(summer exchange),暑期交换过程中没有本校老师带队。一种是多伦多大学和别的大学合作,用自己的老师上自己的课程,不用转学分,但是用别的学校的场地,同时组织很多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实地考察旅行(field trips),叫暑期留学(summer abroad)。这两个项目不重复,但是时间可能会冲突。

在众多项目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加州伯克利分校和牛津大学的项目。在高中的时候听学姐介绍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愉快交换经历,一直想体验一下这个公立学校里排名世界第一、哲学专业排名世界前二十的名校风采。牛津的暑期留学项目学的是莎士比亚,在世界著名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看莎士比亚戏剧、分别参观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莎士比亚结婚和安葬所在教堂、简·奥斯汀居住一段时间的家巴斯,这对有个作家梦的我来说简直是梦幻般的体验。于是,我开始着手准备。

我当时的成绩平均绩点是3.59 (满分4.0),在以打分严格著称的多伦多大学,这样的成绩可能能排到前5%。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这么想得到一件事,申请这两个交换项目使出我浑身解数,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我恳请暑期交换工作室的老师一遍遍帮我修改文书,频繁地跑去写作中心找导师给我提供修改建议,还拜托温哥华的英语为母语的外籍华人同学帮我润色,每篇申请都改了至少五稿。在牛津的暑期留学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当天,我还跑去了项目的办公室,把申请材料的字体调到完美,办公室的一位白发女士对我的认真态度印象深刻,甚至特地问了我的名字,记到便签纸上。

忐忑地过了大约一个月,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我收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期交换的录取通知书。几天后,牛津的暑期留学项目通知书也传到了我的邮箱。这两个项目互为补充,时间不冲突,既满足了我专业学分的要求,也是我很喜欢的项目。我的暑期冒险故事正式开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交换

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就读体验令我终身难忘,我选了两门5月到6月双倍速度的课程(这些课程本来应该上两个月)。阳光的加州,友善的同学,通宵开放的宿舍图书馆,经典的课程设置,15分钟的洗澡计时,学校里定时回荡的钟声都成为了我对伯克利的印象。

我在那里遇见了形形色色的年轻人:长得像美剧里主角一样帅气的男同学、在湾区举办音乐会的艺术家同学、家里开电梯公司永远打扮精致的日本女同学、先是音乐家又成为哲学教授的老师、头发灰白浑身都透着精英气息的来自纽约的法学院学生、会说至少五国语言的宿管。这些人,让我视野开阔,意识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也让我对和我不一样的人更加包容、开放。

伯克利的钟

我还在这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身处异国他乡,身边没有认识的人,我本想不动声色地度过自己的二十岁生日,心中也难免有些失落。那天,宿管喊我晚上去他那儿一下,我有点紧张地敲开他的房门,迎面喷来很多彩色礼花,落到我的头上、身上。宿舍里还有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日本同学上古早太(Sota Kamitani)以及他的朋友们。宿管端出了一个蛋糕,据说是他跑了很远特地买的,吃完了蛋糕,宿管给我们介绍他房间里的照片,期间不知谁还开玩笑似的在我帽子里放了一个橘子。短暂的庆祝结束后,我继续去图书馆学习,不一会儿,我看见了宿管发的快拍(Instagram): (此处为中文译文)很高兴今晚庆祝我最喜欢的两个 4 楼居民/朋友的 20 岁生日! 祝他们在未来和今年夏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剩余时间里一切顺利!看完,我心里暖洋洋的。

我在宿管的房间庆祝二十岁生日。从左到右: Mizuki Hirayama、我、宿管(Christopher Palacios)、上古早太(Sota Kamitani)、Soichiro Kondo. Hana Kitawatase。

宿管发的快拍

当然,伯克利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我上的两门哲学课。一门课是当代哲学伦理,教授跟我们阅读、讨论了很多当代美国社会有争议的问题。可是因为哲学太抽象了,没有办法用科学和统计的角度权衡这些决定在现实中造成的结果,所以在我看来,用哲学的角度决定社会问题可能考虑不够全面。另一门课是心灵哲学,印象最深的是一篇论文,主要论点是“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我们都无法知道做一个蝙蝠是什么感觉,因为我们不是蝙蝠”。的确,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我们永远无法体验“当别人是什么感觉“。

牛津大学的暑期留学

在牛津大学暑期留学期间,我们就住在伍斯特学院(Worcester College), 学院在牛津市里。利用业余时间,我也参观了其他学院,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学院都有一个小酒吧。牛津市里酒吧更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可能就是奥斯卡·王尔德曾经去过的那个12世纪草地酒馆,牛津市里也有世界各地的精美菜品。

我和多伦多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去伦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按照行程去了莎士比亚的出生地、结婚和安葬所在的教堂,简·奥斯汀居住一段时期的家巴斯(Bath),在伦敦看了很多莎士比亚的剧目表演,包括在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等剧场看《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麦克白》(Macbeth)等。最有意思的作业是教授鼓励我们探讨在同样的剧本前,剧院的不同演绎如何呈现对剧本的多种解读。一个在文本上看似开心的结局用不同的语气、肢体动作演绎出来,就可以成为充满怨气和紧张的结局。

牛津之行以一场正式晚宴结束,我们在学院的大草坪旁喝香槟、社交,等待敲钟后,我们入座像哈利波特剧里一样的长桌,按流程上了许多不同的酒、菜,最后还有咖啡。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行人合影,晚上在学院的小酒吧唱KTV,最后一天进行了紧张的期末考试。

▲我参加牛津正式晚宴的那天。

结束语

总的来说,伯克利和牛津的气质是非常不一样的。一个拥有加州的阳光海岸、友善同学、和对美国社会的深刻洞见;一个拥有老派的体面优雅、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方式(特别是酒文化)的注重。就像每个人的气质不同一样,每所学校、每个地区的气质也不同。

暑期交换结束后,我读完了本科,研究生又去了纽约。这两次交换经历只是我人生的一小片段,但又觉得我走过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个选择都续写了我以后的人生发展,引出下一个篇章。

策划:沈峥嵘

文字:蒋楚嫣(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