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讯!【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扎根老区沃土 产业越“赣”越好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有力的传承。近年来,江西省积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近日,“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江西赣州和吉安,在这片红土地上感受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相关资料图)

特色制造 创新发展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赣州每年产出占全球70%的中重稀土。近年来,赣州市赣县区聚焦“中国稀金谷”建设,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目标,支持、鼓励赣县区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推动稀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西粤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粤磁稀土)就在“中国稀金谷”的钨和稀土产业园里。这家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电机和磁材行业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主打高性能钕铁硼磁性材料,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动车、电机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

“现在公司的产值可以做到10个亿左右。我们的产品在行业内是有优势的。”粤磁稀土常务副总经理周青表示,赣州的相关科研院所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也致力于成为稀土永磁行业标杆企业。”

图为粤磁稀土生产车间。(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创建于1969年的江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西电缆),曾是江西省内行业排名第一的龙头企业,后来因为资金链断裂、债台高筑而一度停产。关键时刻,吉安市吉州区委、区政府从长远考虑,毅然出手施救,于2017年4月成立工作组,全力推动这家企业破产重整。

2020年底到2021年初,江西电缆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铜集团)和吉安市政府的主导下最终完成重整。涅槃重生的江西电缆,将重点发展电力电缆、新能源汽车用电线电缆、防火电缆、特种电缆等产品,致力于成为江西省乃至中部地区超高压电缆生产标杆基地。

“我在江西电缆呆了12年,经历了最低谷的时候。重整带来的是什么?我认为带来了生机、发展,更带来了信心。”江铜集团江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建军表示,新的资金、管理和科研力量的进入,为江西电缆未来的创新发展和实现产能倍增打下了强大基础。据悉,江西电缆今年全年产值目标是10亿元,今年上半年产值已超过4亿元,达到了历史最高年产值的同期进度。

背靠湾区 面向世界

投资120亿元的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于2020年7月10日落户赣粤产业合作区(南康片区),预计今年9月份批量生产,一期达产达标后可年产空调300万套,产值超100亿元,就业超3000人。格力也是赣州对接融入大湾区引进的第一家世界500强制造企业。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75天;从总装车间打下第一根桩,到2022年6月底第一台空调下线,仅用时12个月。

“凡是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都要做到。”这是在赣州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改善营商环境,正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区委、区政府对于格力项目高度重视,采用‘揭榜挂帅’的形式,从各相关部门抽调了人员常驻在‘格力专班’,帮助格力及时解决建设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南康区格力项目建设指挥部综合办公室,即“格力专班”的工作人员彭森对记者表示。彭森认为,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大湾区其他更多的优质企业也会陆续到来。

彭森在介绍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位于赣州市南康区的赣州国际陆港,是全国第8个获批的内陆对外开放口岸,它的建成运营,彻底结束了赣南苏区没有对外开放平台的历史。目前赣州国际陆港已经发展成为“多口岸直通,多品种运营,多方式联运”的国际物流枢纽,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超1200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和内贸班列超11000列。

“赣州国际陆港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产业为支撑。我们进口最多的货物是木材,出口最多的货物是家具。”赣州国际陆港党群工作部工作人员钟欢艺介绍说,陆港建设的初衷是解决南康这个“中国实木家具之都”的原材料供应问题,之后随着不断发展,“出口的家具也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依托赣州国际陆港的平台优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的营收已从建港前的百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超2300亿元。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华屋自然村隶属于瑞金市叶坪镇黄沙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土地革命时期,华屋有17人在长征途中牺牲,留下了“十七棵松”的感人故事。近年来,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华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稳压电、走上了平坦路。

据黄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华盛介绍,华屋在深挖红色故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积极动员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还建立了电商平台销售专业合作社的各类农副产品,探索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村民华小英是烈士的后代。2018年,她成立了华嬷嬷泡菜坊,依托华屋乡村旅游这个窗口,短短几年时间,她的泡菜产业就迅速发展壮大,2021年销售额达到了1000万元。“如今,我在瑞金经开区有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大车间,在村里有好几个蔬菜生产基地,我要让家乡的泡菜声名远扬,让乡亲们都过上幸福日子。”华小英笑着对记者说。

华小英在介绍泡菜产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大棚“爬”上山,荒坡变菜地。长龙高标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位于赣州市宁都县长胜镇法沙村,它建在一大片紫色页岩山地上。这里虽然不适宜水稻耕作,但土壤富含磷、钾、硒等微量元素,经土壤改良后,适合辣椒等蔬菜种植。据了解,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蔬菜大棚121个,大棚面积960亩,吸纳种植户48户。该基地带动了周边劳动力就业5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我们不仅解决了蔬菜产业发展与种粮“争地”的问题,也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收入。”长胜镇党委书记宋雪明告诉记者,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村民李仁兰是示范基地的一位种植户,他的种植面积已经从当初的12亩增加到了今年的40亩。“每亩纯利润大概1万元左右。”李仁兰笑着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 张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