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讯息:城市里,共享一片绿地
近日,住建部印发通知,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多地进行多元化、多样化探索,不断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资料图片)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0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0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
绿地多了,还要让群众可感、可享。住建部近日印发通知,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鼓励各地拓展开放共享的绿地类型,增加绿色活动空间。
进行帐篷区试点、对城市边角地进行共享绿地改造、在公园绿地开设“自然课堂”……近年来,很多地区先行尝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探索公园绿地建设、运营、维护的新方式。
广州——
管护结合,让绿地科学开放共享
三三两两的游人,带上帐篷、桌椅和美食,在草地上铺好野餐垫,或躺或卧,或阅读或游戏,尽情享受休闲时光——这是开展帐篷区试点后,广东省广州市的城市公园中常出现的场景。
去年年初,广州市探索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公园绿地草坪开展帐篷区试点,公布了第一批24个公园绿地草坪帐篷区域,让人们在家门口亲近自然。
除了野餐,露营也是试点帐篷区中流行的休闲方式。许多人在草坪上搭建集市,进行花艺等创作和展示。有些公园还会在草坪上举行灯光秀,夜幕之下,彩灯点点,为夜晚的露营活动增添了一抹童话色彩。“带孩子们来公园绿地打羽毛球、跳跳绳,尽情释放活力,大口呼吸新鲜空气,亲近自然,心情舒畅。”参与露营的市民张女士说。
为了加强城市公园开放草坪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去年6月,广州市发布《广州市城市公园开放草坪的管理指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新增了现场预约制度,规定公园管理机构应有序开展搭建帐篷服务和管理。此外,公园还要科学合理划定开放草坪搭建帐篷区域,根据草坪承载能力科学设置搭帐篷数量上限。
广州市珠江公园为了加强草坪养护管理,将帐篷试点区的草坪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以半个月为周期,对草坪进行轮流养护、轮流开放。“把草坪养护管理做到位,防止草坪质量退化,确保开放给游客时能保持最佳景观效果。”珠江公园办公室主任朱曼嘉说。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副处长郑小丽说,除了科学规划草坪开放区域的管养,公园管理部门还需要人性化管理,倡导文明乐享草坪,草坪开放期间应适度增派服务人员,维护秩序及现场环境卫生。
今年1月底,广州市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广州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构筑青山可感、碧水可亲、绿道可游、公园可享的公园城市格局,更好满足市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
据悉,“十四五”期间,广州将重点谋划新建10个公园,探索多途径营建绿色公共空间,满足居民就近休闲游憩需求;同时,积极完善公园的家庭露营、亲子徒步等功能,努力提升市民对绿色生态空间的满意度。
成都——
空地改造,393个“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建成
初春清晨,走进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的永丰立交桥桥区公园,氤氲的梅花香气扑面而来。园中已有不少市民,他们跳操舞剑,赏花饮茶,与桥上的车水马龙遥相呼应。
“立交桥下能建起公园,我们很惊喜。”73岁的何美兰说。她居住的肖家河正街社区地处老城区,用于休闲的绿色空间有限,“立交桥下倒是地方大,但环境又脏又乱,没人愿意在里面活动。”何美兰和邻居们都盼着荒地能变成绿地。
2021年11月,《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印发,要求充分挖掘、释放城市剩余空间潜能,打造美化城市空间、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金角银边”。经过专业园林团队雕琢,永丰立交桥桥区不仅有了林荫草地,还有了健身广场、花园集市等设施供市民休闲活动。
日头又上升几分,公园里暖意渐起,何美兰打算早点回家准备午餐,然后带90多岁的母亲来晒晒太阳。“健身广场旁边就是大块的绿地,老人们聚在那边聊天,舒服得很。”公园一角还被打造成江南水乡风格的幽静区域,里面有餐吧和营地,是周边有名的“打卡点”。何美兰笑着告诉记者,来拍照的年轻人多,她跟着学学,觉得自己也年轻不少,“一个公园,满足了全年龄段人们的休闲需求。”
“打造‘金角银边’不仅是简单地在空间上做加法,更要让开辟出的空闲地能吸引人、留得住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园林绿化处处长李智彪说,项目规划阶段,建设单位会调研周边社区对环境提升、文教体医及商业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需求,让“金角银边”既能实现共享的本意,也能通过场景空间的价值转化使可持续运营管理和良性发展成为可能。
立交桥下游人如织,如何排除安全隐患?社区内小花园、运动角等规模更小的“金角银边”能否管得好?李智彪介绍,桥区公园通过规划植被位置和地形起伏实现人车分离,平时还有管理人员驻场巡视,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我们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周边住户和商家自发管理、维护‘金角银边’,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完成393个“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建设。“成都将继续努力让城市建设成果可感可及、普遍受益。”李智彪说。
南京——
实地教学,城市公园成为自然课堂
初春的周末上午,风从玄武湖上轻轻吹来,情侣园的几棵树下,一群孩子正围成一圈。眼前的5棵树高约2.5米,分叉的树枝上已经开始冒出嫩芽,树下铺满了棕色果实。
“大家看,这些果实像什么?”今年69岁的张松奎是江苏省南京市青少年宫的退休教师,被聘为“环保教育公益讲师”,正在给中小学生们讲授“南京本土动植物”自然课程,课堂就开在城市公园里。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件件物品,启发孩子们:枣子、土豆……“和果实都不像!”孩子们直摇头。
当张松奎掏出秤砣时,有些家长已经联想了起来,“像秤砣!”现场的孩子们没有在生活中见过秤砣,于是张松奎又拿出了一杆秤,用绳子将秤砣系好,从地上捡起一把果实放在秤盘上——到这时,孩子们都明白过来,异口同声说着,“像小小的秤砣!”张松奎顺势点出了今天的主题——认识南京的秤锤树。
“1927年,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南京发现一种从没有见过的树木,第二年,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将它命名为秤锤树。”张松奎说,“遗憾的是,这种树难以自行繁育,加上当时的科学手段尚不发达等因素,秤锤树的野生种群宣告灭绝了。”
孩子们听了,既惋惜又好奇:“那这些秤锤树是怎么来的呢?”
“为了抢救这一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科学家们采取人工扦插或组织培养等方法,成功保育了秤锤树的树种。现在,南京已有数万棵秤锤树。在玄武湖公园、莫愁湖公园、绿博园,甚至居民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张松奎说着,让孩子们捡起地上的果实,“你们可以尝试割开树的果实,帮助里面的种子出芽,将它培育在沙土中。如果真的种植成功了,再尝试移栽回公园里。”
“开设在公园里的‘自然课堂’,真是太有意义了!”参与活动的家长赵冰介绍,她的女儿陈姝含参加“自然课堂”已有两年时间了,跟着老师春天看蝴蝶、夏天识昆虫、秋天捡果实、冬天辨飞鸟,在公园绿地里观察自然,从小种下了一颗热爱科学、爱护环境的种子。
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邀请科协学会、高校院所、青少年宫、社会组织等机构的环保志愿者,推出“生态向学”教育项目,把课堂从校内搬到户外,因地制宜组织学生观察实践,将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变成“自然课堂”,扩大城市公园开放共享的优势,将城市公园打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去年以来已覆盖全市近300所中小学校,参与人数达2.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