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好评中国丨“院士领奖归来”的画面,为何引发盛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封寿炎
11月3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由于评选极为严格,该奖项在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空缺。这也是上海时隔18年后再度获此殊荣。
在这样一项含金量十足的奖项、这样一则轰动全国的重大新闻背后,当事人做什么去了呢?领完奖回到上海,隔天一早赵院士就到学校上班上课了。他衣着朴素,随手拿着一只帆布袋,里面就装着珍贵的获奖证书——这一幕在办公楼前恰好被人拍下,这张被称为“院士领奖归来”的照片随即在网络上引来如潮好评。
赞誉声中,低调、朴实、平常心都是高频出现的词语。如果仔细想想,这些不正是许多优秀科学家共有的优秀品格吗?爱因斯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可他留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谦和朴实。热播电视剧《功勋》展现了一批伟大科学家的形象。在那些光辉的名字背后,很多大科学家为人都低调谦逊、朴素谦和,对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崇高荣誉始终秉持一颗平常心——走在田间地头,袁隆平的形象跟一位普通老农没有多少差别。青蒿素挽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可屠呦呦何曾为此有过居功自傲?
科学本身就是求真务实,验证或者发现真理的事业。虚荣、浮夸、炫耀这样一些词语,本来就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领完奖之后隔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上,把珍贵的获奖证书装在普普通通的帆布袋里,赵院士呈现的其实正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然而,这本色让很多人倍感意外,颇为耐人寻味。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虚荣、浮夸、心系名利。有些人的研究方向、研究选题都奔着热门、时髦而去,为的就是易出成果、易发论文、容易出名。有些人热衷于争夺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在利害得失面前寸步不让、锱铢必较。
人们盛赞“院士领奖归来”,其实也寄托着一种期待,那就是期盼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对荣誉和已获得的成就都秉持一颗平常心,回归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本色。赵院士招收学生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要爱科学,要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这种“热爱”其实就是一份初心。有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就有了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原动力。赵院士从热爱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最终在科学道路上能走多远、攀登多高,那不是一种功利性的追求和目的,而是献身于自己热爱事业所收获的回馈,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
当然,赞赏科学家们面对成就和荣誉的平常心,也不要忘了他们在科学探索中的那颗卓越心。领奖归来的赵院士风轻云淡,但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和他的团队却永远追求卓越,异常坚韧、百折不回。由于在科学创新上的巨大勇气,他们被称为一支“异想天开”的团队。出于对科研的专注和纯粹,他就连在陪儿子去乐高世界游玩、在医院探望病人的时候,都会因眼前所见而激发出科学灵感。正是这种勇气、纯粹,以及对于卓越的不懈追求,使他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院士领奖归来”那个朴素的身影,其实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抵达了非凡的疆域。某种程度上,科研中的卓越心和荣誉面前的平常心,是相互成就、互不可分的。装在帆布袋里的获奖证书,或许有一种别样的光芒。在赞誉这样一种朴素和平常之余,我们还应该收获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来源:红网作者: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