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资讯!边收割边测产,“数字麦田”让智能麦作机器人“一劳多得”
(资料图片)
6月5日,正值麦收时节,徐州单集镇的一块小麦田里只有机器人在“劳作”:一辆智能测产收获机一边将麦穗吞进“肚”一边计算麦田产量;另一旁,麦情巡检机器人来回移动“观察”田块环境与作物长势,精准记录小麦表型数据。它们是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曹卫星教授团队利用数字麦田技术和麦情遥感监测技术研发的智慧麦收设备。据悉,该团队已利用数字麦田技术为全省25个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建立田间“数字档案”。
“麦情巡检机器人身躯不大,却搭载了多光谱、深度相机、激光雷达、可见光等多个传感器,监测半径是0.6-1.2米,正好在小麦冠层上画一圈,高效收集从群体到单个叶片的作物表型数据。”南农大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副教授张小虎介绍,麦情巡检机器人能够帮助种植者了解田块的小麦长势与生产力。
智能测产收获机则能在收割之时绘制出一幅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图。团队副教授曹强介绍:“有了这张图,田间管理者可以高效获取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如果把这些数据积累下来,3年、5年甚至10年,就能根据时间跨度和气候类型精确预测不同环境、不同位置田块的产量,为后期的栽培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南农大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田永超教授介绍,两个机器人的正常“劳作”,主要依靠数字麦田技术和麦情遥感监测技术。“数字麦田的目标是‘一地一码’,好比给每个田块都建立起精确的‘数字’档案,扫个码就知道这是谁的田、有多大面积、什么品种、长势如何、历史产量如何,以及与这块田相关的土壤、气候等环境信息。麦情遥感监测技术主要指利用空、天、地的立体化监测平台,面向田块、园区、区域等多尺度,依托监测仪、物联网、无人机、卫星遥感及应用系统等对小麦长势与生产力进行精确预测。”
最终,现场经智能测产收获机测得该块麦田亩产482公斤。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江苏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龙俊表示,这一结果与专家评估结果相近。
苏垦农科院副院长张正东表示,智慧麦作技术涵盖小麦生产管理中的信息实时化采集、管理智能化决策等全流程,为规模农场应用推广提供可嫁接、可移植、可推广的模式。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通讯员 许天颖 俞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