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炎炎夏日,大学生基层一线“找苦吃”

这几天一大早,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22级学生余嘉都会去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报到,作为学校南丁格尔养老照护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她和小伙伴们利用暑假这段时间,送医入户,为居家老人提供血压、血糖检测,慢性病咨询与治疗、老年生活照料及护理等服务。炎炎夏日来袭,属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盛宴”拉开序幕。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奔走在基层一线“找苦吃”,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送医入户,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资料图片)

“平时有社区的照顾,现在你们又定期上门来,真是太好了。”今年83岁的朱奶奶,家住建邺区莫愁公寓,因为腿脚不便,自己平常很少独自出门。因为养老照护志愿队的送医入户,老人在家也可以享受到免费诊疗和健康咨询服务。余嘉告诉记者,不光是暑假,周末空闲时候,她和队员们也会定期去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开展常态化上门关爱探访活动,“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血压血糖比较高,在医院开了药之后,并没有定期服用,控制得不是很好,我们会给予一些用药方面的指导,督促他们按时服用。”

“老年人得了慢性病以后并不可怕,关键是在用药以及运动方面,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促进计划。”南医大护理学院党委书记陈龙表示,老年阶段的照护一直是护理学院的重点工作,近两年,他们发挥专业特色,重点关注失能失智、慢性病的养老照护和健康促进方面,取得很好的实效,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人,通过他们志愿服务队饮食的治疗,成功控制住了血糖,减少了很多并发症的发生。

据悉,接下来的暑假时间里,南医大护理学院南丁格尔养老照护志愿服务队的百余位队员们,将奔赴在江苏、山东、广西等7个省、1个自治区,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展养老照护服务。

分工协作,完成18万株玉米的采摘分装工作

没有选择立马去奔赴“诗与远方”,而是撸起袖子,拿起农具!7月10日,记者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获悉,该校“向阳花开”实践团成员在5天时间里,协助溧水区石湫街道塘窦村的农户们合作完成了50多亩地、18万株、产量近9万斤的玉米采摘分装工作。

“掰玉米时有窍门儿,要找个大的、须黑的,往下轻轻一掰,成熟的玉米就下来了。”听种植户讲解完采摘技巧后,22名志愿者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工作。采摘结束后,分装提上日程。根茎去除、玉米称重、品质分类、依序装箱、合箱搬运,志愿者们各司其职。

负责第一个环节的同学手持菜刀,将新鲜采摘的玉米根茎去除,减少对后续称重环节的不良影响。称重员根据玉米所处重量区间划分等次,去除一部分质量过低的玉米,将其他玉米进一步分类。分类员依据外观、成熟度、健康状况等因素,评估玉米品质。分类完毕后,装箱员便将其整齐放入箱中,再由志愿者搬运至指定区域。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同学们却依然保持高度专注。

对于种植户来说,大学生的到来帮了他们大忙,对于志愿们来说,这场大汗淋漓的劳动实践课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同学们在汗流浃背中领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在腰酸背痛中体会‘半丝半缕物力维艰’的真谛。希望他们脚踏实地、自找苦吃,为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农业智慧化添砖加瓦。”江苏二师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辛宪军说。

考察调研,深入了解敦煌文化及其传承发展现状

暑假期间,南京大学哲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不同专业大类的33名大一学生,前往甘肃省敦煌市开展为期六天的考察调研,通过对敦煌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察,深入学习敦煌文化及其传承发展现状。

早在5月23日至26日,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研究馆员曾受邀来到南京大学,为同学们开设敦煌文化系列讲座。从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到敦煌石窟壁画彩塑艺术的欣赏;从莫高窟藏经洞文献的学术价值,到数字技术对敦煌文化弘扬和创新发展的帮助……赵晓星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敦煌文化及敦煌学的概况图,帮助同学们初步形成了“敦煌印象”。

石窟艺术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考察调研的重点。在专业研究者的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莫高窟。通过对从北凉到元代跨越近千年的代表性洞窟的参观和考察,他们切身感受到了莫高窟集壁画艺术、彩塑艺术、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为一体的魅力。

“踏入一个石窟就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历经千年的壁画色彩仍然鲜亮,生动的彩塑在岁月的侵蚀下依旧传神,举头而见的藻井闪烁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千年以前,匠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挑灯作画、精雕细琢,用生命吹响荒原上的绚烂之歌,凭信念点亮戈壁上的万古长夜。”南大学生马苏骏表示。

据悉,本次“敦煌文化”主题考察调研活动通过专家学者讲座、考察研学、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团队学生的跨学科多元视角优势,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背后蕴含的历史与当代价值,有效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