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播沦为“流量乞丐”?国家网信办出手了!
近日,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重点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的直播和短视频。记者调查发现,网络直播平台上部分主播以低俗、恶俗直播内容博眼球,沦为“流量乞丐”。有的账号被封后,主播重新注册账号,继续进行恶俗直播;有的主播为了躲避封禁,同时使用多个账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几个数字放在一起,意味着互联网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像蝴蝶轻轻扇动翅膀,掀起不小的风暴。
近年来,直播和短视频的发展方兴未艾,甚至成了很多人的时间收割机。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直播和短视频,往往可以直接输出精神产品和影响力。尽管多数网友看直播和短视频更多是为了娱乐休闲,但不可忽视某些文化产品对人们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这也更加凸显“清朗”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目前公布的“成绩单”来看,专项行动有影响、有效果,部分头部互联网企业和短视频平台都处罚了一批无底线的主播,但“色、丑、怪、假、俗、赌”等现象依然禁而不止,一些“流量乞丐”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不少网络主播为逃避审查不断注册新账号,可谓“狡兔三窟”“野火烧不尽”。
很多人讲,现在入行做直播和短视频,不是门槛高低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门槛。不排除随着互联网生态优化,尤其是主播素养提升,诸多问题在未来可能会得以改善和解决。可是,所谓“未来”绝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起变化,同样需要较长的治理和自净过程。
时下,直播和短视频围绕流量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主播和平台堪称“命运共同体”。不少网络主播以低俗、恶俗内容赚流量,获得打赏分成,而打赏大头则被平台拿走。比如,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贵州安顺,室外0℃,一名网络主播因为输掉一场PK,接受了冷水浇头的惩罚。业内人士介绍,在直播间连线PK结束后,以观看直播的网友投票票数来计算收入,平台按一定比例抽成后,剩下的部分按照博弈双方的票数比例继续分成。按照这样的方式,不难看出,这种收益抽成和分成机制背后的更大获利者是平台,因此其很有可能为了更多收益而不断激励主播“唯流量是图”。流量本身无毒,但过度追逐流量,让流量冲击互联网秩序、规矩和清朗生态就会成为一种“毒”。
“流量乞丐”出现在直播间里,但问题在直播间外。谁都知道,靠低俗吸引流量走不远,可很多主播已经被流量绑架、裹挟,只顾收割眼前利益,很少思考“诗与远方”。而这不只会影响他们自己,还会影响整个互联网的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仍须对症下药,斩断“恶俗流量”的产业链、利益链。要在压实平台责任上取得实质进展,敦促其重构涵盖全流程的利益生成机制。同时,要建立跨部门、多领域、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共同抵御“流量乞丐”对网络空间和文化的侵噬。(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