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灵活、高效、不停机——上海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一线直击

大规模核酸检测的目的,是主动“捞”出传染源,并将情报准确快速地传递给流调溯源组和转运隔离组,从而有效控制传播。作为核酸检测工作的末端,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直接决定“应检尽检”的效率和质量。

记者走访上海市多个临时核酸检测点看到,从集中搭建的方舱实验室,到像“温室大棚”一样的气膜实验室,在先进技术和检测人员的共同加持下,上海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让核酸检测更加高效、灵活。

15日下午,记者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体育中心外的核子华曦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看到,前来运送样本的车辆络绎不绝,9个集装箱式的方舱实验室整齐排列,检测人员在舱内的独立空间内各司其职。

随着夜幕降临,检测人员也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记者透过窗口看到,检测人员娴熟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一个个拧开采样管的盖子,用加样枪吸取标本提取核酸。

检测人员在核子华曦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的样本扫码间工作(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4月1日建设完成后,十几天里我们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检测能力,目前已达到日检测能力20万管,按照‘十混一’方式检测的话,每天可以检测200万人次。”该实验室负责人裴旭介绍,每个方舱实验室都划分出功能区,形成流水线,方舱实验室最大的特点是灵活机动,在接到任务后可以迅速完成搭建或者转移。

“同时,为了避免感染风险,我们从外地调集217名人员,两点一线闭环管理。”裴旭说。

不少市民反映,为何采样完成很久,还是查不到检测结果?

对此,裴旭打了个比方,实验室检测犹如蒸馒头,前期的登记扫码排板就像和面,加样提取就像揉面,检测就像上锅,出结果即是馒头出锅。

“整体过程大概需要2.5至3小时,再加上前期样本运送时间,如此大规模人群同时检测,样本处理量巨大,造成结果上传有延迟,所以市民在采样后不能马上看到结果。如果样本运送到邻近省份检测,因为路程远,所需的时间也会更长。”

此外,为了让结果更准确并确保发现阳性样本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复核,该实验室还成立了“追阳专班”,每个机器由一个专班负责,只要出现阳性样本,“追阳专班”就会立即重新加样、提取、复核,做到阳性样本不积压,第一时间确认结果,做到样本“即出、即做、即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体育馆内的迪安核酸检测气膜实验室(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15日晚,记者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体育馆内的迪安核酸检测气膜实验室,这里24小时运转,两班检测人员交替开工。

从上俯瞰,气膜实验室像是五个并排连接的“温室大棚”,外加一座单独的大棚,占地约为2300平方米。该实验室负责人师玉鹏介绍,单独的大棚是样本接收区,用于进行样本预处理,如系统录入、清点样本数量等。

五个相连的大棚由中间及两边分为试剂准备区、两个样本制备区、两个扩增区。“相当于两套班底同时开展检测工作,提高效率。各环节依工作特点所需的时间不同,从接样到出结果总体一轮下来至少要4个小时。”师玉鹏说。

气膜实验室和方舱实验室有何不同?师玉鹏介绍,除了形态区别外,方舱实验室快速灵活,对外部环境要求较低,而气膜实验室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但检测能力要比单个方舱实验室大,24小时达到13万至15万管。

检测人员在迪安核酸检测气膜实验室里工作(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为了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气膜实验室的检测人员还在细节上下功夫。

“比如,有些样本的条形码是环贴的,扫样的时候就会耗费时间,可能会耗费10到20秒,我们就会由环贴改为纵贴,仅需几秒钟就能完成,虽然看似只缩短了几秒钟时间,但在大规模的检测工作之下,节省的时间则是指数级的。”师玉鹏说,标准化和信息化是提升效率的手段。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将每一板样本进行编码,只需扫码就能实现样本流转、报告发布、结果导出上传等环节无缝衔接,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及时追溯阳性样本。

“无论是夜晚还是凌晨,随时来样本随时有人做。专业检测机构以专业技术能力服务疫情防控,为上海能够早日实现动态清零,早日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尽最大努力。”师玉鹏说。(记者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