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报道:江苏吴江:从产业兴到腰包鼓 闯出新天地赢得百姓心

这是一座让人悠悠忘返的村落——村道两旁的田野一望无际,美丽的庭院装扮精致,连点成线的滨水村居特色鲜明……停行之间,绿色是这个村庄最动人的底色。


(资料图片)

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吴语区独特的舞龙风俗时隔千年仍在此地上演,苏州市非遗饴糖制作技艺在工坊里代代相传……赏戏知味,途经此地的游人总能牵起心底的一抹乡愁。

这里是吴江汾湖汤角村。从生态美到底蕴浓,从产业兴到腰包鼓,当前,这处新与旧蝶变共生的村庄正重构产业发展新格局,重塑美丽村庄新面貌,重振乡土文化新风尚,演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闯出产业振兴新天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办企转制到后来的民营企业,在汤角村的“鼎盛时期”,村里335亩工业土地上最多有150多家涉及纺织、铁艺、锻打、小五金、废塑料加工的企业(作坊)同时开工生产。

“比起高耗低产企业带来的短暂繁荣,其导致的环境污染是伤害深远的。乡村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向生态绿色转型。”汤角村党委书记顾文荣说。

2019年4月,汤角村“三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当年年底,村内“散乱污”企业全部拆除,腾退出的335亩土地通过复垦验收,种上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获得丰收。

为发展生态农业,汤角村还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苏州膳米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时兴的“稻虾共作”“稻鸭共养”“稻菜共生”等农业生产新模式在这里成为现实。农业种植亩均效益的不断提升,带来的是农田发包价格的水涨船高。当下,汤角村一亩农田租金从原本的不到700元涨至1000元,村民分红也逐年增长,可谓“一举多得”。

如今走进汤角村,沿着邱家坝一路向东,彼时“散乱污”的企业作坊变成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农田。“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底,产业革新是汤角村的必由之路,这不仅为村子今后打造休闲农业风情线打好了基础,更为汾湖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顾文荣说,汤角村历经工业发展、“散乱污”企业整治、产业生态转型之后,村级总资产达到1.5亿元。

扮靓村美民富新面貌

乡村振兴,造福于民。

近年来,汤角村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村庄卫生保洁。“30多名保洁人员均为本村村民。大家把打扫村庄当作‘家务事’,每人每月还能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大家工作起来团结互助,不遗余力。”顾文荣说,同时,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屋前屋后400余间违建辅房全部拆除,150多个土厕清理完毕,河道里20多只废船集中销毁,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对于汤角村来说,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是第一步。为进一步美化生活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汤角村前后投入超30万元对全村菜地进行统一规划,积极打造美丽菜园;投入超100万元对村舍外立面重新粉刷、彩绘装点、定制村庄指示牌;投入130多万元,兴建休闲公园和占地200多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一笔笔民生账单,扮靓的是汤角村村美民富的新面貌。

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村庄变化背后,汤角村体恤百姓的“软举措”更赢得村民点赞:村里每年支出55万元,在重阳节为老人发放慰问红包;村民看电视免费,全村每年超20万元的收视费均由村里“买单”;临近年关,村里每年花费十几万元慰问因病致贫的村民;此外,村里每年支出将近30万元,为村中8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金,替60岁以上村民购买人身意外险和重大疾病保险……

“多听民意,多办实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村干部要和村民积极沟通。让老百姓满意,让百姓享福,是农村工作的落脚点。”顾文荣说。

培育乡土文化新风尚

乡村振兴,在聚民心。

如何聚民心?作为生于汤角、长于汤角,如今服务汤角百姓的顾文荣道出了答案:“挖潜民俗乡风,重拾乡土文化,激活百姓心中的乡愁记忆。”

黎里镇上有40多支舞龙队,其中汤角村就有6支。早在2015年,汤角村首届“和美乡村”文化节暨第三届“汤角杯”舞龙大赛举行,当时观看演出的村民就有600多人。每逢重要节日庆典,汤角村都会选派舞龙队,去镇上、区里,甚至是市里参赛,且成绩不俗。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村里还对获奖队伍进行额外的奖励。

除了舞龙,汤角村还有一张“金名片”——饴糖制作。

今年73岁的张传海是饴糖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耳濡目染父亲制糖的工艺流程,打小便开始学着制糖。2013年,黎里饴糖制作技艺入选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传海被评选为该项“非遗”项目传承人。“饴糖熬制起来辛苦,吃起来美味。不少汤角人从小是吃着张传海做的饴糖长大的。尝一块饴糖,就勾起了浓浓的乡愁。”汤角村村民朱刚说。

“看舞龙、吃饴糖,有了文化认同,才能最大程度汇聚民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顾文荣说,为了更好地传承乡风民俗,近几年,村里还建起了乡风文明馆和村民活动基地,让村民在观影、健身、读书、听课的同时,增强对村庄的认同感、归属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

(编辑 吴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