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天下!扛起责任 勇挑大梁|常州:传统产业向“数”焕新 工业经济“动能强劲”

今年上半年,常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6%,增幅列全省第六,苏南第一,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

在投资领域,上半年常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1%,增速列苏南第三;全市工业用电量21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增幅列苏南第二。

这份提振人心的“成绩单”,显示出常州工业经济为稳经济大盘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资料图】

向未来,数字新动能

“传统产业+数字变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催生数字新动能。

作为一座建构在制造业“磐石”之上的城市,常州在“智改数转”、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动作频频,数字经济厚积薄发——

今年以来,常州打造多维度示范培育体系,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1家、列全省第一;

常州提出未来三年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行动目标:到2023年,全市“智改数转”项目超8000个,到2025年要超1.5万个;

今年上半年,常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首批330家重点工业企业施行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和智能车间的免费诊断服务;

企业上云上标识行动、应用场景方案推广、智能化技术助推,让企业标杆发挥出引领作用。

凡此种种,正给企业带来可量化的变化。

梅特勒-托利多车辆衡事业部从选择产品开始,就让数字化工具发挥优势:科学清晰的产品选型系统,能够帮助客户快速选择最合适的产品,制造工艺和生产状态皆可实时跟踪;贯穿于产品、生产、服务全环节场景的数字化应用,最终带来管理的便捷和效率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00%,能耗下降30%,废水100%回收利用。

中车戚墅堰所,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标杆,每一步都走在行业之首:3个星期就改造升级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到15%以上,用工从一条生产线最多12个人缩减到1个人;全国劳动模范、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智能专家刘云清带领团队先后成功研制各类装备200余套,自主创新研发的智能装备成功攻克高铁用的一个“卡脖子”核心零部件,产品合格率从35%提高到“智造”后的98%以上。

推动标杆示范“典型带动”,常州工业企业不断释放数字新动能;在“数字”之下,常州工业又不断放大“格局”。作为国内最早启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之一,中天钢铁、天合光能、格力博正积极打造“灯塔工厂”。

一盘棋,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需要一盘棋。常州谋定而后动,紧扣“高质量”“产业集群”两个关键词,将自身产业嵌入这盘棋,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

“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瞄准目标,常州着力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上半年,集群积聚并释放出巨大产业动能,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集群快速增长,增幅均在30%左右。

从先进制造到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角始终是工业企业。一大批在全球市场叫得响的常州制造业企业脱颖而出,带动整个行业实现稳增长。今年上半年,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及光伏产业均保持着正增长,成为全市工业生产稳增长的主引擎。

其中,生物医药行业产值同比增长超过37%。合全药业11条流动化学连续制造生产线、4条公斤级大规模寡核苷酸生产线以及3条全新生产线全面投产,产值同比增长331.1%,占生物医药行业产值比重达24.7%,新增产值占该行业新增产值比重达66.9%,成为该行业强劲增长引擎。

机械行业产值同比增长14.3%。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产值同比增长31.9%。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我市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迅猛,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1.5%。全市新能源整车产量达11.8万辆,同比增长198.1%。动力电池方面,产值增长91.8%,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稳居全省首位。

光伏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5.2%。今年上半年,全市光伏企业抓住海外大尺寸市场需求旺盛的机会,高速发展。行业龙头天合光能开票销售同比增长超过70%,顺风集团、亿晶光电产值同比增长276%、112.5%。

长期专,锻造反弹韧劲

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审核公示于8月13日结束,我市共有53家企业入选。

在此次全省申报、审核的企业中,常州企业入选率是最高的。加上此前三批认定的2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常州目前拥有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81家。

作为工业智造名城,常州中小企业数量居多。正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滋养出了一大批“专精特新”,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配套专家”,也才有了从28家到81家的跃升。

正缘于长期的“专”,常州工业经济韧劲持续增强。

背后,离不开政府长期以来的保驾护航。今年,我市出台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明确六大方面26项重点任务。制定2022年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强化政策激励。

同时,加大标杆创建和向上争取力度,13家企业进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工信部评审环节,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获省资金支持,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8家。(常工信 孙东青)

(编辑 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