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头和钿子头的区别在哪?旗头是什么?

旗头和钿子头的区别在哪?

什么是旗头?

旗头主要是指满族妇女的发型。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型多为发髻。是晚清满族和清宫流行的一种头饰。 又名大拉翅。它呈盘状皇冠造型,呈现出拱门般的巍峨挺拔之风采。一般戴在真发梳理的两个头顶上,与它一起形成夸张的大双头造型。

常见的大拉翅是一个扇形的空心硬壳,高约一尺,下面有一个头围大小的圆箍。骨架用铁丝,胎用布褙(多层布料用浆糊粘在一起),表面包黑缎或绒布。大翅膀的表面可以放绢花、簪子、簪子等许多装饰品,有时还有垂在边上的流苏。

大拉翅使用时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时可取下。

什么是钿子头?

钿子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嵌有金花,点翠,宝石,以及多种贵重珠宝。分两种,一种为有用钿,用来固定头发,无各种珠宝,一种为装饰钿,镶嵌钿花,钿花上有各种珠宝,具有装饰,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体现。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环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旗头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但凡是清宫剧,宫中的妃子们似乎都会出现一项日常标配,那就是头上戴着的一种很大的装饰品,名为“旗头”。因为出现的太多,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东西似乎整个清朝都是存在的,是满清的标志,但其实并非如此。在电视剧《延禧攻略》当中,梳理一下时间线就会知道,它的故事发生在另外两部清宫剧《甄嬛传》和《还珠格格》之间,但是这部剧却没有出现满屏的大旗头,这是为什么呢?

期,“乾隆帝”真的很忙,两部大制作都围着他转。《如懿传》讲如懿和乾隆相互扶持,最终如懿成为皇后的故事;《延禧攻略》是讲宫女璎珞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令贵妃的故事。只是,如懿这边还忙着过审,那边延禧已经红透半边天了。

《延禧攻略》的故事上承《甄嬛传》下接《还珠格格》,让小伙伴们理顺其中的关系毫无困难。看宫斗的过程中,小伙伴们也了解到不少清宫文化,特别是对其清廷美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不过,再重温一下《还珠格格》和《甄嬛传》,然后再看看《如懿传》的海报,细节控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的清宫剧都错戴了旗头。

旗头,在我们的印象中仿佛是满族女子的标配发型,但实际上,旗头到了清朝晚期才出现,而且它的发明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据说是慈禧为了掩盖掉发问题想出来的。

既然是慈禧引领的潮流,那么旗头出现在雍正或乾隆时期,委实是不靠谱的设定,也就说是还珠、甄嬛、如懿等大多数的清宫剧都玩了一把穿越,错戴了旗头。

清初的时候,满族女子盘发都是用真发,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最常见的“两小把”,也称为“两把头”。旗头就是在“两把头”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旗头,也叫大拉翅、大扁方、大京样,其实就是假髻。真发梳成的两把头,上面再加戴出扇面状的大二把头假髻,使用时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时可取下。

清朝宫廷重要的场合,都有相应的仪服和仪冠,但旗头不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出现,多数是在宫廷筵席中才使用。清代宫廷女子的旗头有各种形状,大多在广储司或造办处订做,日里爱戴哪种戴哪种。只是佩戴旗头一定要注意佩戴的饰品不能僭越规格,否则就摊上大事,小命不保。

在《还珠格格》剧中,从太后到宫女都顶着提前出现的旗头,穿越就穿越了吧,反正就是套上历史外衣讲小爱情。如若较真儿,单看旗头的规格,漱芳斋的格格宫女们都得排队过奈何桥。

一般来说,身份越是尊贵旗头上面的装饰越奢华,但最高规格是五种配饰,分别是花、钿、头簪、点翠、珠宝。其中有一些绝对不能僭越的硬规定。

像格格身份,因为级别不同,所以有配戴“三镶”和“两镶”的,“三镶”以下没有资格用点翠。

我们再看皇帝的小老婆们,虽然说嫔妃嫔妃,但嫔级别的地位低于妃。嫔能享受到的规格是旗头上有“三镶”,也就是说五样配饰里挑三样。镶嵌的珠宝不能使用东珠,只能用一般的珍珠。点翠这种奢侈品嫔倒是能用,但只能用植物造型。

再说妃级别,能享受到的是旗头上有“五镶”,珠宝类的饰品中准许用东珠,不过东珠的数量有严格标准,最多只能用三颗。点翠也只能用蝶、花、鸟之类,绝不能用凤凰造型。想必大家一定对《甄嬛传》中华妃的那顶点翠头饰印象深刻,据说是当时剧组从一位收藏家手里借来的真品。虽然这个道具演绎雍正年间的故事用的早了,但这个华丽是实打实的有范儿。

再说皇后或太后,旗头也是“五镶”,镶嵌的珠宝可以用到最好、最顶级的,旗头上可以镶嵌极品大“东珠”,东珠产自东北野生珍珠,产量非常少,个大饱满,晶莹圆润。慈禧就是东珠最痴狂的粉丝。还有,只有皇后和太后这个级别的职位,点翠可以用凤凰造型。

对于皇后或太后才能享有的大东珠和凤凰配饰,后宫其他人若是敢用,立即就有挑衅统治者权力的嫌疑,属于“大不敬”,一旦发现就是大罪。

除了东珠和点翠的硬规定,其它的饰品就没有如此严格了。

做为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和簪的用途相似,从清代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一般分为实用簪与装饰簪。民间百姓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簪、木簪、银簪。而宫廷后妃的钗和簪多选择金簪配以珍贵的材料,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裕德龄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就提到后妃戴簪的一些事:“1903年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

再说头花,满族女子旗头上的夸张硕大的头花,是由簪发展出来的。随着大拉翅越来越宽大,覆盖面较大的头花便应运而生。

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还可选两朵相同颜色的花插在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追求奢华的也会用金银、珍珠或宝石做成花朵,相当土豪。

有意思的是,在辽北地区的满族女子对美的渴望极为强烈,她们会在发髻上插一个小瓶,瓶内装有清水,再插上数枝鲜花,宛然就是行走的花瓶。

清晚期,国力日衰,人们生活受到影响,炫富炫不起了,绒花或绢花大受欢迎,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荣华”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

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满族女子不仅喜庆日时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以求谐音吉祥。

旗头一旦戴上,头上的重量与脚下的高底旗鞋,会让人身体变得笔直,加上长长的旗袍,能使身材显得格外修长,女子缓缓移步间,自然就有稳重和端庄的气质了。这样的气质令人着迷,所以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女子的主要发饰。只是从比例上说,这种头式只属于小众发型,除了清朝后宫及官宦命妇常使用,民间有效仿却没有大流行。

原因也不难理解,戴旗头费时费力,必须有人帮忙,梳好后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不能随意俯仰枕靠,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了婚礼等隆重场合或过年时梳一梳,日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