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简讯:江苏南京:从街巷“三变”看更新“新气象”
提档环境设施,引入网红业态,加入数字治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江苏南京:从街巷“三变”看更新“新气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集体采写
环境靓了,设施更新畅通出行,“一街一特色”挖掘文化底蕴;业态新了,网红小店扎堆入驻,带动传统老店积极转型;治理优了,数字化平台助力下,街巷治理插上“数字之翼”。连日来,记者走访南京市主城区发现,街巷更新正焕发“新气象”,不仅提档硬件保留烟火气,更引入新业态、注入智慧力,让市井街巷也拥有别样引力。
特色立街,小巷焕发“新颜”
4月6日午饭后,家住罗汉巷小区的居民熊子奕如往常一样下楼,沿罗汉巷前往中山门大街散步。得知罗汉巷即将启动整治的消息,熊子奕十分期待,“家门口的街巷越变越美了!”
罗汉巷环境综合整治后效果图
一条罗汉巷,撑起城东的烟火气。罗汉巷北起中山门大街,南至南京理工大学1号门,全长约280米,沿线店铺林立,尤以餐饮店铺为多,过去存在油烟扰民、道路不畅等问题。
孝陵卫街道城管中心科长石启永介绍,近年来,街道已针对违建占道、车辆违停等现象进行整治,今年将对罗汉巷开展系统更新,包括道路、管线、交通、立面、景观等多项工程,还将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将其打造为富有艺术感、年轻态、烟火气的街巷空间。
更新向“微”,背街小巷也迎来“春天”。除罗汉巷外,今年南京市玄武还将对铁匠营路、卫巷路、百子亭路等街巷,“一街一特色”开展更新。
百子亭路整治后效果图
在南京市各区,城市更新的触角也向有着城市“毛细血管”之称的市井街巷蔓延。今年,南京秦淮区城管局将重点打造蓝旗街、仁寿里、鸣羊街3条精品街巷。蓝旗街融入历史元素,从空中、立面、地面整体更新;仁寿里通过文化氛围渲染、更新店招等方式展现老城南街巷特色;鸣羊街通过微更新增加小游园、小广场等便民设施完善街巷功能。
南京建邺区今年也高标准开展富春江东街、青奥南路等15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和品质提升行动,重点打造凤栖路、怡康街(庐山路—恒山路)、怡康街(恒山路—黄山路)等3条精品街巷,让背街小巷也“增色添香”。
业态更新,老街有了“新景”
不仅更新了街巷硬件设施,业态的“软更新”也让老街焕发生机。
“我们做了攻略,去完新街口就直奔南台巷,有吃还能逛。”4月6日下午,记者在南京南台巷遇见了来自扬州的游客闵婷婷,她与好友正拿着咖啡在路牌下自拍。这条位于新街口片区的“Z”字形小巷,因手作店、古玩店、清吧、咖啡店等集聚,成为不少南京游玩攻略中的打卡点。
“过去南台巷是服装一条街,现在成了外地人来南京的网红一条街。”南台巷转角处的店铺“强壮的土土”门店老板申善文对此深有感受,为此,他将原本经营西餐正餐的门店,重新装修转型,目前主营咖啡、简餐和甜品。“现在风格更年轻,符合南台巷的气质,打卡的人流量也不断增多。”
记者在与南台巷毗邻的丰富路、明瓦廊看到,不长的街巷也都被年轻的业态“填满”,沿线约三分之二都是咖啡馆、文创、潮流服饰。在南京市第三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中,南台巷更新项目也位列其中,将持续融合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观光、产业等多种功能。
“新客”入驻之余,老店也积极更新业态。在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南湖东街,通过空间重构与怀旧材料的创新应用,串联剧场影院、文博场馆、公园庭院的文旅消费场所,复刻式微更新重现20世纪80年代的“南湖记忆”。全街80余家商铺店招标牌设计更换,杨记面馆、南湖胖子砂锅等几十年老店重塑新生,新潮与复古共存,烟火气与新生力兼具。截至目前,南京南湖东街全年在各个线上平台的浏览量近4亿人次,线下客流量近1000万人次。
数字治理,街巷更添“智慧”
鲜活的业态,呼唤更智慧的管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南京不少区率先以街巷为单元,引入数字化平台,为街巷治理插上“数字之翼”。
4月6日中午,家住南京红庙小区的彭泽在家中点开“百米生活”小程序,在拉肠店中下单了皮蛋瘦肉粥与肠粉,等他走下楼来到店内,热气腾腾的午餐正好端上餐桌。“线上下单方便又省时,几乎不用等就能吃上饭。”彭泽说。
这一线上平台,是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联合红庙物业,引入技术公司打造的线上社区服务平台。平台自今年2月试点启用,目前入驻商家超40家,累计帮助商户引流近5000单。南京红庙物业公司负责人张家栋介绍,在社区商圈消费功能基础上,平台还将丰富物业服务、房屋租赁、社群团购、便民服务等功能,与线下的红庙物业社区服务中心联动提供优质社区服务。
在南京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也于去年上线线上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街坊”,涵盖本地生活、便民服务、社区服务、社群互动等模块,目前有20余家餐饮商户入驻。通过“街坊”小程序,不仅能实现商品在线选购,还有报事报修、商户评选等功能模块。“通过平台对商户实现数字赋能,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街区。”南京朝天宫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后期平台将丰富产品种类,上线百货、文娱等更多业态产品。
街巷“三变”,变出新形象、变出新业态、变出消费力。业内人士表示,在文旅产业加快复苏回暖的当下,更新“触角”向着街巷延伸,不仅有利于完善市容环境与生活服务,更通过街巷“造景”,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在游览主要景区之余,走入大街小巷转变为在地消费,在全域涌动生机活力。
记者邓露洁田诗雨卫凌云 通讯员尹路庞博王楠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