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龙:给先心病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嗯,蛮好的,杂音没有了。”8月4日中午,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里,7岁的瑞瑞(化名)乖巧地躺在病床上,一旁,心血管内科医生陈金龙正在为他听诊。

就在两天前,瑞瑞刚刚做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手术,为他做介入治疗手术的正是陈金龙,从医15年,他擅长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


(资料图)

△陈金龙

“心血管内科就是我的首选”

坚守15年,专注守护儿童心跳

“还要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没有特殊情况这周六就可以出院了。”陈金龙一边听诊,一边嘱咐瑞瑞的父母,不要忘记接下来的检查安排。

这个暑期,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手术室也是相当忙碌。刚刚过去的7月,一共有8个手术日,共开展了86台手术。算下来,平均每个手术日有10多台手术。实施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的医疗团队轮流排班,来应对暑期介入手术高峰。和普通手术不同,介入手术具有特殊性,心血管内科医生在进行介入治疗手术时要穿铅衣戴铅帽,铅衣有10多斤,平均每场手术持续1个小时。一场手术结束,往往都是汗流浃背。

今年41岁的陈金龙,看起来比同龄人显得年轻一些。他坦言,平时和孩子接触多,心态也更好。语调轻松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从2008年进入南京市儿童医院工作算起,他已经在守护儿童心跳的路上坚持了15年。“2001年入学南医大,我是第一批7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当时选择将来从事的科室的时候,心血管内科就是我的首选。”陈金龙表示,实习时看到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手术后恢复快、预后好,让他觉得这可以带来很大成就感,也是他选择儿科、选择医生这份职业的初心。

“绝不漏掉任何可疑的线索”

从AED记录中找到孩子昏厥原因

一天,8岁男孩洋洋(化名)在活动课上突然晕厥。在校园内争分夺秒地紧急抢救后,他被送到南京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经过一系列抢救,洋洋最终化险为夷,被诊断为儿童限制性心肌病。待病情稳定后,洋洋转至心血管内科病房。

“儿童限制性心肌病,我们临床上见过不少,一般表现为身体浮肿、肝脾肿大、活动耐量差等。但这个孩子晕厥发病不寻常,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为了寻找答案,陈金龙反复询问洋洋在抵达医院前的身体表现和所使用的抢救手段。他发现,校医在抢救中使用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经过反复辗转协调,终于找到了在使用AED抢救时记录下来的洋洋晕厥时的心电波形图。“从厂家调出的心电波形图可以看出,他当时明显出现了室颤的状况,这是非常危险的。”在接下来的治疗中,针对洋洋可能再次出现室颤的状况,需制定继续治疗的方案。

“对于我们心血管内科医生来说,绝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可疑线索。任何可能存在疑点的,都需要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了现在表现出来的状况。”陈金龙认为,这种不断往前的驱动力来源于更加综合的临床思维,更重要的是保持像侦探一样深入探究的意识和学习能力。

在细节处发现问题,不仅考验的是专科医生的临床经验,也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加持。一次周末查房时,陈金龙发现病房内一名2岁多的孩子心跳特别快,“在进行扩张型心肌病的针对性治疗后,他各方面状况恢复不错,本来当天都准备出院了,唯一不寻常的就是心动过速。”陈金龙在仔细询问病史、调取过往病例中发现了问题,并补做了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这名孩子甲状腺素明显升高,考虑是甲亢引起的继发性心肌改变。后续在内分泌科给予针对性治疗,在长期随访中,这名小患者的心脏状况一直不错,这也让陈金龙很欣慰。

“给先心病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12年前夜班往事,更让他坚守初心

据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出生缺陷性疾病,虽然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实施多年儿童先心病筛查,然而在临床中发现,仍会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患者在病情恶化后才被初次诊断出来。

2011年,陈金龙在值夜班时遇到了一个叫力力(化名)的孩子。3岁多的力力从外院转来的时候,状况就很危险。检查显示,力力的心脏明显扩大,像个球形,心脏超声提示其存在大型室间隔缺损,同时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可惜的是,力力当晚就出现了心跳骤停,因抢救无效离开人世。

陈金龙表示,类似力力的先天性心脏病并不是绝症,早期通过外科手术、内科介入等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预后不错,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这是让我非常惋惜的。这个孩子存在大型室间隔缺损,没有规律随访,等出现症状时已存在严重的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如何避免类似力力的遗憾的发生,这就需要专业心血管内科医生的经验输出。近年来,由南京市儿童医院团队主导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筛查培训,每年都会如期举行,针对的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作为团队成员之一,陈金龙每次都会积极参与,无私分享自己长年累月的诊断经验和病例。“他们是距离孩子最近的医生,如果因为诊断经验不足导致漏诊误诊,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希望我能尽我所能,给先心病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现代快报+记者 刘峻 蔡梦莹/文 顾炜/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