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西藏对口支援|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

世界屋脊,千年冰雪、崇山峻岭,曾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如今,“复兴号”列车在雪山怀抱间飞驰,昭昭“天路”通高原。

路,于西藏而言,是奇迹,是改变,是希望。


(相关资料图)

视觉中国

协荣村,藏语意为“水晶城”,平均海拔3590米,位于拉萨市曲水县东部、拉萨河南岸,毗邻贡嘎国际机场,拉日铁路和拉贡高速公路贯穿全村,设有拉日铁路和拉林铁路沿线站点,可谓交通便捷。

家门口的道路,更是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江苏援藏资金支持下,协荣村新建了乡村道路,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旧貌换新颜。一栋栋藏式楼房在湛蓝天空下、在连绵群山前星罗棋布,一片祥和景象。村民索朗群培一家儿孙满堂,靠着种植、养殖和经营饭馆,收入可观。更让他高兴的是,受益于智力援藏,孙辈们都接受着良好教育,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在念小学、初中、高中,未来可期。

客厅里,一张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毕业生合影照片引起了正在考察的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关注。原来,索朗群培的大外孙尼玛扎西曾在这里就读初中,如今在山东省泰安市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聊起在江苏的学习生活,开朗的尼玛扎西告诉大家:“江苏是个好地方,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开阔了眼界。”

“多长时间回一趟家,路上需要多久,对未来有什么憧憬?”省委书记信长星同索朗群培一家人聊起家常,特意询问了尼玛扎西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刻苦学习、力争上游,将来用所学知识和本领建设好美丽家乡。

教育,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还为他们的成长进步拓宽了路,更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童心向党、童心向党……”在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穿着各民族服饰的小(3)班同学们在老师宁杨指导下排练歌谣。由于气候差异,拉萨的学校暑假短、寒假长。小(3)班的孩子们入学还不到一周,但稚嫩的歌声、协调的配合,引来阵阵掌声。“不仅我自己出生在民族团结家庭,班上还有4位同学来自民族团结家庭。”宁杨介绍。

校门口,格桑花竞相绽放;校园内,以各民族服饰、文化为元素的绘画及手工作品,生动诠释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主题。“我们根据幼儿特点开展了‘茉莉格桑共芬芳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启智润心,在孩子们心里从小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来自徐州的援藏教师、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园长董诗文介绍,在西藏,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温馨画面处处可见。

视觉中国

如今,江苏教育援藏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全覆盖,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越来越宽,对当地发展的带动效应也更具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

有消费需求但缺少好的技术和产品,有特色资源但缺乏深加工等制造能力,这是西藏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需要着力解决的“痛点”。产业援藏正是助力当地发展的重要路径。

“推动产业援藏走深走实,要把握好两个方面,对于当地有市场需求的,有的可以运过来销售、促进商贸流通,有的可以在当地生产制造、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对于当地有资源优势的,加强对接合作、科技创新,培育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考察时,信长星与大家深入交流,探讨深化产业合作的路径与举措。

达孜工业园区建成自治区级园区,拉萨—江宁产业合作示范园建成,格桑花开产业园二期加快推进,鱼跃高原制氧产业园新产品接连推出,洋河朗热酒村等项目顺利落地,青稞新品种“苏拉青2号”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亩均增产50公斤……一系列好项目助力当地净土健康、文化旅游、绿色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山一程、水一程。从青海到新疆,再到西藏,一个月间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踏访青藏高原、跨越天山南北,对口支援之路越走越实,东西部双向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