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江苏:让非遗文化可感知 可体验 可传递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省多地,非遗传承人和相关部门也在用各种方法,让非遗文化可感知、可体验、可传递。

近日,宿迁市公布新增了“瓷刻”“泰康锣鼓”“莲湘”“面塑”等21个项目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曲艺、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6个类别。

宿迁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非遗保护)处处长王慧春表示:“组织这些非遗的项目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给他们搭建一些平台和载体,为这些非遗项目组织一些交流和展示,让更多的老百姓知晓,便于更多人了解、更多人参与。”

在常州,乱针绣、梳篦等非遗传承人都以亲身教授的方式,为大家延续属于“老常州”的回忆。在常州乱针绣博物馆里,常州乱针绣第四代传承人吴澄正耐心地为年轻学生们教授技法。自博物馆开馆以来,已经有上百位学生从这里“毕业”。梳篦传承人刑粮在改革创新非遗梳篦的同时,坚持“活态”传承,手把手教授弟子。

常州梳篦第九代传承人刑粮表示:“招了很多年轻人,年轻人不光他们自己会做,而且我给他们布置任务,培养他们融入新鲜事物,就是做抖音直播、小红书这些。”

【资料图】

数字技术也正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丰富多元的手段和路径。无锡博物院内陈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紫砂和泥人。展馆除了采取了声光电、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陈展,还对紫砂、泥人进行数字采集,三维建模,使这些非遗文物跃然于手机上、电脑上,和博物馆里由11块55寸拼接屏构成的文物互动“魔墙”上。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徐晗 宿迁台、无锡台、常州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