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云龙扒马褂是哪一年哪一场?扒马褂是什么意思?

孔云龙扒马褂是在2020年的德云社跨年晚会。是由孔云龙、郭德纲和于谦共同出演的,孔云龙的精彩表现使这场扒马褂成为德云社演过的最好的扒马褂。

《扒马褂》主要讲述了一个财大气粗的少爷“秧子”(丙),自诩博学,信口开河,谎话连篇,仗着甲穿他的马褂,让甲替他圆谎。乙为人正直,不相信丙的大话,丙一时语塞,以收回马褂威胁甲为其圆谎。

甲贪图多穿两天马褂,只好凭自己的机智,挖空心思,用如簧巧舌为丙圆谎。不想丙越说越离奇夸张,甲窘态百出,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主动脱下马褂,不再随声唱喏,不再仰人鼻息,也不再替丙圆谎。最终谎言被戳破,丙在人前现了眼。

《扒马褂》作品简史

1、作品起源

《扒马褂》的作者已无考证,《扒马褂》的形式是根据清代游戏主人所编图书《新镌笑林广记》里《圆谎》改变而成。作品中一场大风把一口井给刮到大墙外头去的笑话也是出自《圆谎》,原文的大意是一场大风把篱笆吹到井这边,他家的井好像被移到邻居那家院中了。相声中只是把井到隔壁家变成了刮到大墙外头。

2、作品发展

赵佩茹版

赵佩茹、马三立、郭荣起《扒马褂》的演出文本里。每次圆谎后在进入下一单元前,中间的空隙要进行搭桥和过渡。第一次“骡子掉茶碗里烫死”,圆谎后的台词,“这个意思对,这么解答得好,今儿没你砸了,马褂再穿两个月。大伙瞧我难过,要请我吃饭,我吃不下去,我想我那骡子……”进入下一单元。

郭德纲版

郭德纲在舞台上长说的扒马褂,在原有扒马褂的基础上做了改良,融合了现代的元素。把“马褂”改成了“手机”。又添加了“搬家搬到太阳里”“俩手没有大拇指还能带十个戒指”“一动狗尾巴就能知道几点”“摩托车有八十二个缸”四个新笑话。

《扒马褂》是相声传统曲目之一。整段相声构思巧妙,人物格鲜明。甲模拟的是贪图小利鼓舌如簧的帮闲,乙模拟的是艺人,丙模拟的是靠别人哄着捧着的少爷“秧子”。丙财大气粗,一向自诩博学,信口开河谎话连篇,仗恃甲穿着他的马褂在人前显贵,就经常让甲给他圆谎。

甲为了多穿两天马褂,只好靠自己的机智,挖空心思给丙的谎话找出依据。丙越说越玄,甲窘态百出,最后只好主动脱下马褂,不再随声唱喏,不再仰人鼻息,不再替丙圆谎。中央广播说唱团和北京曲艺团的演出版本、情节不尽相同,但都以丙扯谎扯得离奇,甲圆谎圆得巧妙取胜。

扩展资料

《扒马褂》讽刺的是游手好闲、吹吹拍拍的有钱人的帮闲。清代这类人被称之为“虚子”,虚伪的“虚”;民国初期称之为“驾秧子的”,“秧子”指阔少,俗称“少爷秧子”。《扒马褂》里的少爷秧子信口开河,撒了大谎,驾秧子的为了些微之利,极尽阿谀奉承、巧言令色之能事。

有人说:《扒马褂》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宣扬市民哲学,而是批判市民哲学。少爷秧子说的谎言,如风把井刮跑了,烤鸭子飞啦,是根据笑话集《新镌笑林广记》里的《圆谎》改编而成的。

笑话原文如下:

有人惯会说谎,其仆每代为圆之。一日,对人说:“我家一井,昨被大风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仆圆之曰:“确有其事,我家的井贴邻家篱笆,昨晚风大,把篱笆吹过井这边来,却像井吹到邻家去了。”

相声里的“菊花青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了”则源于明代笑话集《续金陵琐记》里的“鸡食黑驴”,原文如下:

一乡先生子,好斗促织。闻三牌楼有一促织,斗必擅场,遂往求之,其人云:“若能以所骑黑驴相易,方可不顾银也。”因爱之甚,乃曰:“古人尚以妾换马,何惜一驴乎!”相易归家,方持盒而玩,忽跳于地被鸡食之,乃顿足大怒曰:“一匹黑驴被鸡食之,可恨,可恨!”闻者莫不大笑。

改编成为相声《扒马褂》,把“黑驴”改为“青骡”;“鸡食之”改为“掉茶碗里烫死了”。

在相声改编过程中,着重塑造两个人物:一是云山雾沼、信口开河,常被人问得张口结舌的少爷秧子。另是少爷秧子的帮闲。为了借少爷的马褂穿几天,摆摆阔气,只好傍着少爷,想方设法替人家圆谎,有时张口结舌,丑态百出。

这段相声里还有个人,相声术语叫做“泥缝儿的”,在上面两个人物中间穿针引线,使之处于对立状态,组织一连串的“包袱”,引起酣畅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