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看:是什么给了袁枚“裸辞”的勇气?

在淮安河下古镇,青石板铺成的古街,无声地诉说着繁华往昔。


【资料图】

铺路条石每块长约1米,总长蜿蜒5公里。石头的来源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是“盐商出资购买”说。

政协淮安市淮安区委员会编的新书《淮安盐商》出版,讲述因“运”而生的盐商群体与淮安的故事。

他们,亦儒亦商。山阳医派、淮扬菜、园林等地方文化符号,都与他们息息相关。

清代大才子袁枚也是一枚隐形的盐商。

盐商聚集,造就河下繁华

“运河之都”淮安,因“运”而生,因盐而盛。

公元前486年,邗沟开通,淮安成为运河沿线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黄河夺淮入海后,淮安因地处黄、淮、运三河交汇处,“居天下之中”,成为中国古代的交通枢纽,也步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

盐是日常生活必备。汉代晁错的《盐铁论》,把盐与铁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历代王朝对盐的管理与营销也都十分重视。淮安,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先秦以来,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盐产区和盐业管理中心。

因为盐务管理机构的驻设,来自山西、陕西、徽州、苏南等地的盐商纷纷迁居淮安。盐商是江淮地区重要的税务征收群体。他们的辛苦经营,也为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绝的动能。

淮安河下古镇

两淮地区运河城市,有两处名为“河下”的盐商聚落。一处在扬州城南,一处在淮安城北,分别被称为“南河下”“北河下”。

淮安河下古镇

因为盐商的到来,河下店铺鳞次栉比、百货聚集、舟楫停埠、商贾辐辏,十分繁华。

隐形盐商袁枚大胆“裸辞”

来自全国各地的盐商,举家定居淮安。

《淮安盐商》一书介绍,这些盐商包括来自山陕的阎、高、李、梁、王、刘、杜、乔等姓,来自徽州的程、汪、吴、鲍、曹、朱、戴等姓,来自云南的周、何等姓。根据清代康熙《两淮盐法志》中收录,当时淮安、扬州二府业盐的山陕、徽州商人共有428位。

清代大才子袁枚,顶着多重头衔,诗人、学者、吃货……殊不知,他还在淮安盐商的经营中人有股份,从中获取一部分利益,算是一个隐形盐商。

《淮安盐商》书影袁枚书联

他21岁考中进士,历任多县知县。30岁时辞官,卜居于南京小仓山,以诗文为乐。

是什么给了他“裸辞”的勇气?

袁枚结交了很多总督、巡抚、达官贵人,与淮安盐商程志铨、程晋芳、程卫芳三兄弟结下不解之缘,在程氏家族盐业生意中投有数目不小的股资。

乾隆二十年 (1755) ,袁枚写给程志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仆数来,仗昆玉之转输,为全家之生计,所以终养亲,辞官不赴者,道此长城可恃故耳。”为了一家生计,袁枚很早就依仗程氏家族投资盐业,赚取一些利润。

乾隆三十三年(1768),程志铨因“盐务大坏,忧虑成疾,一病而亡”,袁枚投资其生意的本利2000两白银便化为乌有。再加上在程晋芳、程卫芳兄弟生意中的本金,袁枚足足断送了5000两白银。

这段时期,虽然程氏三兄弟的盐业生意开始败落,但袁枚仍顾及与程晋芳的友谊,并没有对程家落井下石,甚至还“小济急用”。程晋芳去世之后,袁枚还为他办理了丧葬。不得已之下,便将手中所持程氏5000两白银借券烧毁,一了百了。

富而养生,淮扬菜是一种生活追求

很多盐商及其子弟们,往往集鸿儒、诗人、书画家、戏曲家、收藏家、美食家、医药家、园林家于一身。他们的宅邸园林,成为文人雅集的绝佳地。

著名的曲江楼雅集、晚甘园雅集、寓园雅集、荻庄雅集等,曾吸引国内众多一流文人前来聚会交流。大量的诗文书画佳作由此诞生。

寄情山水、能书善画、高歌吟唱的文化风骨,平和养生、身心兼修的饮食态度,顺应自然、崇尚本真、追求至美的美食精神,清淡调和、南北相恬的中庸治膳风格,也影响着盐商的饮食审美水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淮扬菜崇尚真美,追求精细、雅丽、清淡,被称为“文人菜”。

生炒蝴蝶片没有蝴蝶,而以鳝鱼为原料,用刀劈成单片或双片,加热烹制后鱼片卷曲,似蝴蝶起舞。这道菜不仅颜值高,而且口味咸鲜清香,鱼片脆嫩爽滑。

钦工肉圆的主要原料是比较平常的猪精肉,但在制作的时候还要加些肥膘,掺点鱼肉,还有点馒头屑。将制好的肉圆和蒲菜一起煨,菜的清香和肉的鲜美互相浸染。

平桥豆腐色白如玉,嫩如凝脂,入口爽滑,香醇回味,取用的食材只是很常见的豆腐和鸡汤。但林姓盐商绞尽脑汁,聘请名厨,在平常的食材上下功夫,取3年以上肥母鸡制成高汤,烩嫩豆腐片,配以鸡肉丁等,再加人小鲫鱼脑提鲜,出锅前加猪油、胡椒、香菜末。

“淮安盐商‘富而养生’的生活情趣,推动了地方医学、美食、戏曲、园林建造和审美鉴赏水平的提升。”淮阴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主编顾建国在《淮安盐商》序言中这样写道。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刘静妍 参考《淮安盐商》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资料图、《淮安运河文化志》纪录片

关键词: 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