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维护粮食产业安全-当前独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粮食安全不仅要有足够数量的粮食做前提,还要建立在粮食产业安全的基础上。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从维护粮食产业安全角度看,要立足自身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掌控能力,为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提供基础支撑。

一个国家的粮食产业安全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保持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但是,我国粮食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饲料粮短缺矛盾突出,粮食进口能够有效弥补国内粮食结构性短缺。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持续攀升,连续3年保持在1.4亿吨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进口量均已突破进口配额。如果粮食安全过度依赖进口,容易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环境恶化,粮食进口受阻,将会影响国内粮食稳定供应。低价粮进口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根本上动摇粮食产业安全。维护国内粮食产业安全势在必行,要强化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

耕地是维护粮食产业安全的基础。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耕地“非粮化”整治,让良田真正回归粮田。加快盐碱地改良,选育更多耐盐碱粮食品种,努力把15亿亩盐碱地变成“大粮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深耕森林、草原、海洋资源,打造“森林粮仓”“草地粮仓”“海上粮仓”,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在人多地少的国情粮情下,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入了世界第一方阵,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45%,形成了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增产体系,但部分核心种源、高端装备依然捏在别人手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特别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科技要产能、要产量、要效益。

维护粮食产业安全,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价格+保险+补贴”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民不吃亏。在今年春耕的关键时期,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100亿元一次性补贴、下达第一批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2.51亿元和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16亿元,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不吃亏。

维护粮食产业安全,要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向主产区集聚,打造跨区域、全链条、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推动主产区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不过,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必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决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要在全球粮食大格局中谋划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的粮食企业,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维护粮食产业安全,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要扛稳“米袋子”安全重任。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督促各地真正把责任扛起来,从产购储加销体系各个环节入手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切实增强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