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宿城:挖掘农业特色 塑造乡村振兴新优势
眼下,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花园酥梨”果林郁郁葱葱,圆润饱满的早酥梨挂满枝头,随处可见果农忙碌的身影。“花园酥梨”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王官集镇依托品牌优势,不断拓展、丰富梨产品,让小酥梨成了大产业。
(相关资料图)
梨产品产销两旺,折射出宿城区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喜人成效。作为江苏省“三农”比例最高的主城区,宿城区加快“农业强区”建设,持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今年上半年,宿城区新签约农业重大项目28个,同比增长47.4%,宿城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蝴蝶兰大世界等2个项目入选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项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宿城区阔步迈向乡村全面振兴。
走深“三产融合”特色路
在宿城区朱海康养旅游度假区,道路平坦、水面开阔、风景秀丽……朱海是一片生态“海”,也是一片富民“海”,宿城区将度假区打造与居民就业结合起来,带动居民就近就地就业的一个集休闲观光、康养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正逐步由“梦”成“真”。
“朱海人家新型农村社区第一期85户,第二期62户,这里的居民都在我们附近房车营地等景点项目上班,商业街建成以后,将用工1500人左右,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0万元左右。”尹黄村党支部书记王中民介绍。
以三产融合为引领,王官集镇唐圩社区规划建设唐圩三产融合产业园,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园区建有智能连栋温室大棚30万平方米,栽种油桃、冬枣、无花果、草莓等20余种中高档水果,引进多条食品加工生产线,建设8000平方米10万级无尘净化车间。”唐圩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先兵说,唐圩三产融合产业园全面建成后将实现社区集体年收益1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500余人。
聚焦争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国家级试点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宿城区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探索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康养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49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切实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打响“陈集葡萄”“花园酥梨”等金名片。
走强“种源科技”创新路
8月的稻田是最浪漫的绿,在江苏(宿城)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内,一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这些可不是普通水稻,而是珍贵的种质资源。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彦刚头戴草帽,正在田间察看水稻长势以及根系发育情况。“我们公司主要培育小麦新品种,近年来,还从事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品种培育。”金彦刚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目前,宿城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粮食单产超全国平均水平8%,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古黄河农业公园被授予“中国农业公园”荣誉称号。
位于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宿迁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总投资0.8亿元,2023年2月开工,2023年6月建成使用。宿迁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主要从事种质资源保存、品种选育研究等,综合运用传统杂交、化学诱变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手段,创新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投入使用后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可达20万份,每年选育3至5个新品种。
种业是宿城农业的优势,也是农业强区的关键。宿城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充分用好种质资源和保护中心等平台,鼓励支持中江、瑞华、绿港等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持续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优质种子推广使用力度,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种源强区。
走好“和美乡村”幸福路
白墙黛瓦、流水潺潺、草木丰茂……在耿车镇刘圩村的林荫步道上,清爽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河岸边,几位村民悠闲垂钓,凉亭里,三两老友吹拉弹唱。村民鲍全平说:“村里环境好、空气新鲜,一有时间我们大伙就在一起聊天、下棋、说说笑笑。”
建设和美乡村,宜居是前提,宜业是基础。刘圩村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发展“多肉”特色种植,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已建成40多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世界上近一半的多肉品种在这里都能找到,形成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22年,刘圩村多肉销量达9600万株,交易额突破12.6亿元。
为打造“让城市更加向往”的美丽乡村,宿城区坚持乡村“塑形”和“铸魂”双向发力,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空间治理等重点任务,更加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公共文化阵地等建设,持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农人”“新农干”,全力争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
田野孕育希望,发展步履铿锵。宿城区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全速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