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起源于什么时候?苏州评弹是哪两种表演形式?

评弹起源于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是江南特有的说唱艺术,传承数百年而不衰,并首批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弹于晚清传入上海,一时间以表演评弹为主的书场、茶楼遍布全市城乡,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初电台兴起,更加促进了评弹艺术的发展,到三四十年代,上海已成为了评弹演出中心。

当时评弹的表演书目和弹词开篇多是由古典名著或是传统话本改编,在评弹迅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主流娱乐文化后,无论从题材、内容、数量、内涵等各方面看,仅靠原有的节目已不能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求。此时有一批有识之士走进了评弹界,创作出了一大批评弹新书目和弹词新开篇,陆澹安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澹安先生祖籍苏州,家学深厚,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在教育、报刊、电影、小说、戏剧等领域均有建树。他对评弹有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和审美认同,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评弹的社会教育作用。一部当时风靡社会的小说——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由他改编成了长篇弹词,他也由此成为文人以新小说改编弹词的第一人,对弹词有着开创的贡献,并成为同时期评弹创作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作家。小说改编为弹词难度极高,弹词的唱词讲究仄,需要合韵,且还要字句优美有意境。除了唱词,说表、噱头、表演等部分都需要在原著的基础上做很大的再创作。要写出一部能让演员在“说、噱、弹、唱、演”的评弹表演技巧上尽情发挥,能充分体现评弹审美“理、味、趣、细、奇”五个要素的长篇弹词,可以说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大工程。澹安先生是国学大家,又深谙评弹真谛,还经常与评弹名家交流切磋,故而这一部新长篇弹词《啼笑因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问世便风靡了整个评弹界。最著名的评弹界“三大双档”中的两对:沈俭安、薛筱卿双档和朱耀祥、赵稼秋双档都将其排练上演,新的书目加上响档名家的精彩演绎,使观众如痴如醉。因为这几位名家都是评弹流派创始人,他们所开创的沈调、薛调、祥调深受观众欢迎。澹安先生在创作上特别注意发挥演员的优势,整个《啼笑因缘》的唱词无论从文学仄韵律、人物情节来看均可称完美。出版社将这部《啼笑因缘》弹词印刷出版,销量巨大,甚至出现了台上演员在表演时,观众们拿着书在对照的趣闻。因为影响巨大,唱片公司也出版了很多这部书中的唱段,成为迄今为止唱段出唱片最多的弹词。很多名唱段如《旧日地寻盟》《绝交裂券》《骂金钱》《别凤》《听歌》等流传至今,传唱不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澹安先生创作弹词并非仅出于爱好或希望受到观众欢迎,他在《啼笑因缘弹词》自序中写道:“恨水著《啼笑因缘》,余读而喜之,谓足乐我,因制为弹词,播之弦索,兼欲以是乐天下人。”又写道:“使弹词之能具有民族思想,而于娱乐中爱国……”从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志于创作评弹有其更深更高的蕴意,这些话语今日读来还是深有启迪。

澹安先生在创作了《啼笑因缘》之后,又将秦瘦鸥的小说《秋海棠》改编成了弹词,女艺人范雪君藉此红遍江浙沪,并成为了当时的弹词皇后。其中一曲《恨不相逢未嫁时》也成为了评弹的经典唱段。之后先生笔耕不辍,又陆续创作了《满江红》《啼笑因缘续集》《安邦定国志》等十多部弹词剧本。1949年后,他又为著名女艺人徐雪月创作了长篇弹词《九件衣》,受到欢迎。先生还积极辅导和帮助评弹演员进行创作,我的师母张维桢(陈希安夫人)就曾拜他为师,学创作。

除了这些经典的弹词长篇作品,澹安先生还探索弹词的艺术规律,总结创作经验,编写了《弹词韵》一书,这部书成为现代弹词创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其中阐述的弹词基本创作原则至今仍为评弹作家所遵循。几十年前,正是以陆澹安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加入此通俗民间曲艺的创作,并将新观念、新思想注入其中,才使得评弹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仅以此文缅怀澹安先生,并感谢他的长孙——著名书法篆刻家陆康先生对评弹事业的大力支持。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这两种表演形式的统称。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

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 ,即陈调、马调、俞调。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